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 > 子部

道德经讲稿

时间:2023-05-03 03:38:54
道德经讲稿

道德经讲稿

  篇一:道德经讲稿

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《道德经》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;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;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。至少,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,我自己就是如此。——林语堂

一、概说

1、《道德经》的影响

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一书,著于春秋时期,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。仅五千余言,但他文约义丰,博大精深,涵盖天地,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,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。据说《道德经》译注本总共有三千多个版本。海关人教论坛里面就有一个叫景峰,长篇连载《道德经》的解读。在唐朝,玄奘法师就将《道德经》译成梵文,传到印度等国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,《道德经》是仅次于《圣经》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。美国前总统里根,在他第二次就职演说中,用老子的名言“治大国,若烹小鲜”来阐释他的治国理念,美国科学院内也挂着用中文书写而成的“无为而治”四个大字。

2、道教与《道德经》的关系

道家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,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。

《道德经》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。其实哲学上的道家,和宗教上的道教,是不能混为一谈的,但《道德经》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,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,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,又称太上老君,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。道教作为一种宗教,有其信仰,有**与组织,有一系列

的宗教仪式与活动。

汉朝的张道陵创五斗米道(天师道)。

……此处隐藏2118个字……的道理,因此导致了他的错误思想和一场罪大恶极的战争。所以,文化的延续是人类发展的必须,文化的多样性是全人类的需要。这个观点有哲学和历史经验为依据,是血的教训,不是学者、书生们的危言耸听。

国家是不稳定的超大集体,地理范围也是不稳定的,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相对固定的,是国家民族存在的根本。所以学者们一般是按文化系统来划分世界的,而政治家是按坐标来划分的。中华民族不是依靠国土得以生存,而是靠文化,民族是文化的载体。

(三)民族是人安全的最基本保障

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,纵观历史,一个国家的灭亡从来都不是战争,而是因为民族文化被消灭而消亡。古埃及是被伊斯兰文化侵略消灭的,古印度是因为殖民文化而被消灭的。

中国遭受过多少次侵略?元人入侵、满人入侵都是外族入侵,结果都被中华民族的文化给消灭了,他们变成了我们中的一部分。中国人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想要安全,就得团结。想团结,依靠的不是总统、主席,而是“民族的观念”。民族的观念靠什么传承——就是经典。

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后,我们能最直接的看到中华民族意识在起作用。具有这种民族意识才是一个中国人的标志,不是拿个身份证就说明是中国人了。在民族危亡、大灾大难之际,贡献自己力量的才是该民族的人,才能叫“某某国人”。记得地震时有个小孩子因为打不了韩国的劲舞团游戏,说四川人该死之类的话,说明这个孩子已经不是中国人了,我们可以把她清除出大家庭。

所以当灾难发生时,民族是我们能依靠的,也是唯一能依靠的。当然这个说法也是有局限性的,这里所说的灾难通常是大灾难。如果是同学、同事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情,我看就用不着动用民族力量,私下解决就行了。大家都看过一部美国电影,说的是“彗星撞

《道德经讲稿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

Copyright © 2023 逊度国学网 www.njxundu.com 版权所有Sitemap